【城市呼吸|彭菲菲】没有珍珠,但有花香的台湾茶——100年前风靡南洋的台湾茶

(主图 彭菲菲34-01)日治时期台湾茶外销市场的首张广告海报。(图: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)

如今,传统的饮茶转身化作台湾珍奶行销国际,啜饮一口珍珠奶茶时,不妨品品,甜美芬芳的口感间,仿佛还沁有百年的沧桑。

“隔岸素馨花似雪,香风吹上水边楼”,《台湾通史》作者连横先生曾经如此咏叹位于淡水河畔的三重埔,一片阡陌纵横,香花处处似雪的美景。三重埔对岸则是大稻埕码头,靠泊的船舶正等着码头工人将已印茶名与商号戳记的“包种茶“茶箱一一入仓后,即能起碇销往南洋各地。 

茶中香槟——福尔摩沙乌龙

这香花雪景已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了,距离福尔摩沙乌龙茶(Formosa Oolong Tea)在纽约一炮而红,被誉为“茶中香槟”已过了半世纪的时间。当时各大洋行纷纷到台湾设立商号,建立茶库。而台湾茶 Formosa Tea 也在五大洋行的推波助澜下,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小有名气,而美国则是当时台湾茶叶的最大出口地。大大小小的茶行一度多达数百家,造就惊人的财富与繁荣。 

不过,好景不常,美国当局于1872年取消了进口茶税,顿时,各国茶叶涌入美国市场,造成茶叶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,再加上同侪竞争等各问题,台北的各大茶库出现滞销。茶商们为了生存,努力思考如何改变商品的型态以及开发其他市场的可能,遂将滞销的台茶运至福州加以薰花,改制成当地人俗称的“花香茶”。

由于这种沁着自然花香的茶香风味特殊,因而广受南洋各地市场的热烈欢迎。 依照当时部分国家规定,茶叶贩卖须以四两(即150克)为一单位,于是这种用两张内外相衬的毛边纸折装成长方体的四方包,成了台湾包种茶制造的滥觞。 

淡水河岸曾经的香花雪景

这种花香包种茶的制作方式与乌龙茶大同小异,只是加入“花熏”的工序,使花香能够渗入茶叶之中,完成后必须再将花朵挑出。然而,花瓣脆弱不堪搬运折损,再加上当时还无存放技术,所以香花采收后三至四个小时之内,就必须运送至市场贩卖给茶行,香花产地到制茶地不宜太远,以大稻埕为中心的香花栽培园也就随着包种茶市场的增加欣欣向荣。
 

1934年三重埔沿淡水河岸遍植香花之景观。(图:金子常光《卷首图》,收于新庄郡役所编《新庄郡大观》)

淡水河对岸尽是茉莉、素馨、桨子等白花,万顷花田盛开时,可以想见何以有“淡水左岸四月雪“的景象。这些百分百在台湾生产的花香包种茶制造出来后,从淡水运到厦门,再卖往南洋,成了后来台湾包种茶销往海外的动线。 

品味珍珠奶茶里百年沧桑

连横于100年前看见的胜景很快又届尾声,因为后来出现新工法,无须再透过花熏制程,仅需要轻发酵工序,茶叶依然可有自然花香。新型包种茶不仅在台湾销路极好,也深受安南(今越南)及暹罗(今泰国)的上流社会欢迎。 

回首台湾茶面对世局的变化几度浮沉,仍能历久弥新的秘密,可能就是面对困境,寻找变通之道。如今,传统的饮茶转身化作台湾珍奶行销国际,啜饮一口珍珠奶茶时,不妨品品,甜美芬芳的口感间,仿佛还沁有百年的沧桑。 
 

请点击《城市呼吸》系列报道,阅读更多文章。

本文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

相关标签
  • 城市呼吸
  • Taiwan
  • 台湾
  • tea
  • 热门 Popular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