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来报新闻》挑战赛评审点评:参赛作品深度与创意兼具

第二届《我来报新闻》挑战赛圆满落幕,今年参赛作品数量比上届更多。评审团也认为,本届参赛作品深度与创意兼具,喜见同学们懂得从周遭日常发掘新闻,同时还会追踪报道,挖出更多内容。

本届比赛一共征得292件作品,经过评审们评选,共27份作品脱颖而出,分别赢得金、银、铜和鼓励奖。《8视界新闻网》也特意邀请其中三名参与评选工作的评审老师,分别是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委员黄龙翔博士、新加坡教师学院兼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特级教师汤俊杰,以及新传媒主播张海洁,来分享他们对本届作品的看法。

已是第二次担任《我来报新闻》评审的汤俊杰认为,相较去年,今年“鲜新闻”组别参赛作品,整体选材更多样化,看得出同学更懂得从日常生活中找新闻素材。

“有一些比较精彩的,其实就是挖掘一些周遭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些人、一些生活勇士,或是一些特需儿童所面对的生活上的障碍和问题,我觉得这些都很感人。”

从生活周边发掘新闻

至于首次担任《我来报新闻》评审的张海洁,同样对本届“鲜新闻”组参赛作品表示赞赏,认为是三个组别中表现最好的。

“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意,而且很多都是原创新闻,我觉得无论是新闻采编、表现手法,以及整体新闻架构和内容充实度,都是非常亮眼。”

评审也留意到,随着本地逐渐走出冠病疫情,不少参赛同学都能抓中这个时间点,以后疫情时代作为新闻切入点,报道有关学校复办活动等内容。但评审也提醒,同学不应只聚焦本身学校的活动,应尝试扩大视野。

汤俊杰建议说:“报道后疫情的学校活动,可以就这个课题进一步去挖掘和探讨,在后疫情时代办这样一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。”

欣慰看到同学跟进报道

在“再生新闻”组别下,评审则乐见参赛者懂得从指定新闻素材和视频,去做跟进报道,主动联系国会议员,或追访当事人来取得更多新讯息,让报道“增值”不少。

黄龙翔博士说:“有一些不错的作品,同学从原本的视频里抓出一些原本里面都没有的角度,把它挖出来进一步深论,进一步找新的证据。”

但评审们也觉得,可能是受限于原新闻素材,一些同学们往往走不出原有框框,没能提出新观点,这是稍微可惜的。

“不要只是把作品原本的内容,换个方式来复述一遍。”黄龙翔博士建议:“你必须有新的视角,可以从一个比较学生、比较少年的视角来进入话题。”

其他建议则包括画面的运用与切换,例如评审指出,本届作品中有些过多主播的镜头,少了新闻画面,有的又缺乏使用辅助镜头来配合内容。评审也建议,参赛组员可以更好地分工,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出镜。此外,同学也需学习如何善用辅助镜头弥补画面的不足。

创意新闻需拿捏得宜

谈及新增组别“创意新闻60秒”,评审称赞同学真的有发挥出年轻人的创意,但也提醒同学需要注意一些地方。张海洁就对有参赛同学以说唱的方式呈献新闻,而感到印象深刻。

不过评审认为,参加这个组别的同学,发挥创意的同时,不能忽略报道新闻的本质。汤俊杰认为:“虽然强调创意是为了吸引年轻人得眼球,但还是需要跟新闻取得一个平衡,不是为了有创意而创意。”

另外,黄龙翔博士也提醒,创意新闻60秒的一个重点,就是以TikTok方式来报道新闻,这类新闻最好是用直式角度来拍,而不是传统16:9的横式角度。

张海洁也说,基于评审对作品时长严格把关,因此一些作品虽然很优秀,但却因超出了60秒,导致扣了较多分数,希望同学下次参赛时,要非常注意比赛要求和按照规定来上交作品。

感受到同学的青春活力

总体而言,汤俊杰认为今年的参赛作品可说是包罗万象,内容多元。

“相比去年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主播会根据去年评审的反馈做出改进,因此今年内容选材很多样化,有些作品的整体新闻制作,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。”

张海洁则以“热诚、青春、活力”来概述今年参赛作品。 “通过同学们的作品,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,学生们用各自不同的方法,交出三个不同参赛组别的作品,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到他们的青春和活力。”

《我来报新闻》挑战赛由新传媒《8视界》主办,并由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及讲华语运动作为合作伙伴,以及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为支持伙伴。

相关标签
  • 我来报新闻
  • Young Reporter News Challenge
  • 我来报新闻2023
  • 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
  • 讲华语运动
  •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
  • Young视角
  • Advertisement

    猜你喜欢 Popular

  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