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滤掉纷扰孤寂 安心与自在之地就是家

简子鑫,宜兰人,摄影师,擅长捕捉人物情境。 自认是个恋家的人,因为太过在意他人想法,常不自觉迎合或配合,认为家是唯一能让自己自在放松的空间。 从长达半年的旅程回来后,最近开始奉行极简,把家中杂物清空,一步步让生活贴近心中的样子。(图:小日子)

简子鑫

在家接案工作,时常会感到孤独,一周除去工作上的联系,独自面对着电脑修片剪片,出门就是为了买菜做饭,有时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困在孤岛,但我依然是个恋家的人,不喜欢漂泊的感觉,对旅行有些抗拒,通常为了工作或是多年未见的朋友才会出远门,相较于对未知冒险的兴奋,我更向往稳定带来的安心感。

我不常旅行,尤其头几天总会特别想回家,但同时也知道自己需要旅行,适当抽离习惯的环境才能看清自己拥有与想要的,重新整理自己。 去年底,我来到人生最低潮,状态糟糕到完全无心工作,身边所有人事物都会将我拉进自溺的漩涡,我更少出门,但哪怕是空气中的湿度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,我急于逃离一切,决定出发前往德国柏林,给自己隔离修复的机会。

(图:小日子)

老实说,即便当地有熟人作伴,对于陌生环境仍会感到害怕,我尝试在异地寻找生活的节奏,租下欧洲常见的短期出租,在城市里短暂拥有了一方天地,每天自己做菜、看看书、到附近公园走走,晚上再找朋友一起聊天做饭,放空自己好好生活,日子比想象中过得更快。 到国外我有个习惯,会刻意不调整手表时差,提醒自己过去的存在,也是一种依恋,刚到柏林时我仍旧看着台湾时间,但到了某个时刻不自觉就调了过来。

我不像以前那般想家,才发现“想家”,不一定是特定的空间回忆,更多的是想念那种自在安心的状态。 赶在四月春季开始前去了一趟冰岛,第一次真正踏上一个人的旅程,在最糟的状态下走进自然,看着远山、大海、茫茫白雪,再沉重的心事摆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轻盈,让我能更清楚地面对自己。 曾经我只喜欢拍人,这段重拾自己的时间,相机里开始多了许多风景。

(图:小日子)

旅程后半,我去走了朝圣者之路(Camino de Santiago),给自己更长时间独处的机会,回到自我存在的状态。 一开始每天都走得很累,到庇护所早已累瘫,但有位中年男子总能跟上我的脚步,这是他第三次走朝圣者之路,第一次只花 21 天,每天走将近 12 小时,很多人问他怎么做到,他说:“我只是享受在路上的过程而已。”隔天,我们一起走了40公里,突破之前的最高纪录,之后我学习他的方法,充分休息、享受过程,16天走了650公里,最后一百公里因为人潮而选择跳过,但若真的享受路上过程,终点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。

记得某天晚上到达庇护所,那是间很原始的房子,脏乱得有点像废墟,鸡猫羊都在屋外走来走去,屋主自然热情地接待,那瞬间有种回到家的感觉,这是种很神奇的感受,虽然只有不到一天的相处,以后也不太可能再相遇,却能让远行的异乡人感到全然的放心安全,心中满溢着温暖。

希望有天自己也能成为给予的人。 当眼前只有一条路,要做的事就是吃饭睡觉和走路,思考很多也能什么都不想,生活可以很简单,对未来也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,只有一个人却不会感到孤独。 远离家乡、抽离工作,跟随时间心情慢慢平静。 原本预计一年的旅程,却提早回来了,不是受不住寂寞或思念,而是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。 对我来说,家就是一种心安的存在,不局限于何处,可以在柏林也可以在台北、宜兰,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地方。

(图:小日子)

严格来说我依旧不是个喜欢旅行的人,但当生活开始停滞、焦虑,旅行可以帮助自己达到另一种安定的状态。 如同漫漫人生偶尔会迷失方向,但只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找到重心在何方,告诉自己正在回家路上就好。

文:刘亚涵
图:简子鑫

※ 本文经小日子提供授权本网站刊登,未经授权许可请勿转载。※

相关标签
  • 小日子
  • 简子鑫
  • 旅行
  • 摄影师
  • 热门 Discover

    广告

  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

    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