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谢台湾! 小日子十岁了!
在网络上看过永真急制工作室的空间很多次,大阳台有绿意、明亮采光与宽敞的动线,但再多的照片都远不及从老旧公寓楼梯推开门的瞬间,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,仿佛有生命,风吹得进来,远山成为框景,最舒服的是无需明说那股留给他人的余裕。 一如聂永真十年前构思“小日子”杂志,当年台湾市场尚未出现类似的风格杂志,纸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信息传达的载体,大部分人并不在意版型或风格,但聂永真认为,台湾杂志可以尝试这样的语汇,在海量的文字中,让版面仍保有停留,用平面设计带出平实生活里令人珍惜的雅致。
十年前,创办人黄威融约他在安和路附近的咖啡厅,同行的还有马世芳及叶美瑶,四人开始“小日子”的构思,“因为之前做过马世芳的书,所以在风格上已有共识,我从设计端思考,该如何整合大家的想像,整合成具象画面。” 犹记那时的想法还很抽象,想做一本自然、在地、在都会生活但与社区邻里紧密连结的题材。 真正定调版型,是收到摄影师陈敏佳的照片后,那强调朴质、自然的摄影手法,没有过多的调色,带点灰,像巅峰时间台北的车水马龙。 聂永真认为,摄影风格更强调了与周遭环境的连结,在设计上不用再给予更多,舍弃了icon与插画的点缀,让版面得以呼吸。

(图:小日子)

(图:小日子)
当初 logo 则有多次来回讨论,第一版是配合英文标使用明体,比例较为细长带点时尚气息,他反复思索小小学民的日常,最终定调黑体、明体、楷书所组成的混合体,不是可爱也不会高冷得让人难以亲近。 而问起 logo 小日子中间的空格,他笑说:“想不起来了,应该就是为了好看吧,今天再看这个空格突然觉得它有种神经质的怪,怎样? 我就偏偏要空一格啊,很喜欢,如果规格化的间距看起来就会偏向中规中矩的个性。”
因此他对留白的热爱是从大学开始,排版学里读了很多外国杂志,在国外“对比”的艺术早已行之有年,空间布局、颜色选择、字体粗细都算。 “空白是为了让讯息更加清晰传达,加上我很喜欢这种令人心旷砷怡的氛围,就自然而然地往那里发展。” 他没想过会引起风潮,甚至变成影响力,对他来说,这代表台湾人能接受多元的美感,只是过去没有如此多元的尝试,现在平面设计的百花齐放就像是台湾社会状态,包容接受不同的美与价值观。

(图:小日子)

(图:小日子)
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再次回望创刊号,他仍认为是满意之作,当时创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,尤其第一期的封面故事“我们喜欢吃早餐”聚焦在一件小但却重要的事,将“小日子”的精髓精准点出。
小日子一路走到十岁,身为创刊号的设计师,他在远方看着杂志茁壮,有感于近年纸本逐渐凋零的同时“小日子”华丽转型,让商业模式得以支撑文化理想找到平衡的状态。 “平衡很重要,这是生活的状态也是设计的手法,只要平衡了,后面的事都能安安稳稳地继续下去。”他淡淡地说。
文:Gill Li
图:Jimmy Yang
※ 本文经小日子提供授权本网站刊登,未经授权许可请勿转载。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