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身二楼的私宅打边炉 重现经典儿时回忆

Bokey,半个香港人,大家都叫他波哥。 18年前开设了香港私宅打边炉,同时经营着波记茶餐厅、泰烧、Bagel Bagel 私宅餐厅、喀布貍居酒屋、俏香江、川烧等餐饮,港式系列是他对于自身文化的回应。 拥有宏亮的嗓音,性格豪爽却有着细腻的坚持,除了对于食物口味严格把关,旗下餐厅的室内陈设亦出自他手。(图:小日子)

香港私宅打边炉

我在台湾长大,爸爸是香港人,生活从有记忆开始就跟着家人在港台两地移动,平时在家里吃蛋塔、菠萝包、喝奶茶是再日常不过的事,而且老实说,七八零年代的台湾只要电视打开就能看到港片港剧,听的唱的大多也是粤语歌,在这样的环境里,我从不认为自己拥有的特别,只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其中。

直到当兵那些年,在军中收到爸爸过世的消息,紧接着悲伤情绪之后,是瞬间意识到未来的人生只能靠自己,思索着退伍后的下一步,脑海中窜出了小时候家里常出现的熟悉香味,可能是从小爱吃,对于食物相关的一切格外敏锐,渐渐地从茶餐厅、西式私厨、私宅打边炉......二十年间随着餐厅一间一间地开,慢慢拼凑出深植在记忆里,只属于我自己的味觉拼图。

其中“香港私宅打边炉”可以说是最贴近家的味道,对广东人而言,打边炉是守在炉边涮食物的意思,涮的动作就像用筷子“打”在锅边发出铿锵声响,所以广东人管吃火锅叫“打边炉”。 从小家里也常打边炉,吃的就是最简单的清汤,香港人重煲汤,习惯在浓郁大骨汤里再加入西洋菜和皮蛋提味,如今成了店里招牌,第一次吃的客人见汤里飘着颗黑噜噜的皮蛋总感到惊奇,于我却是最怀念的家常味。

(图:小日子)

私宅,是我想带给来者的感受,如同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,所以选择将店开在二楼,其实香港早在三十年前就出现许多私宅餐厅,主要是因为香港一楼店面房租高的惊人,店家只好向上出走,却意外长出更耐人寻味的港式风景。 我喜欢这样迷人的城市探索,于是一眼相中这间老公寓,刚刚好的隐密、刚刚好的老旧,还有个小小阳台可以俯瞰街景,就像回到香港上馆子吃饭,从地砖、墙面到店内的桌椅、陈设,每一处都是我对于另一个家乡的情怀。

香港私宅打边炉的古董屏风、老件装饰都是波哥从中国各地藏而来。(图:小日子)

波哥一手打造屋内空间,新旧合并、中西混搭来自从小深埋记忆的港式文化。(图:小日子)

为了让来到私宅的人们能享受更多打边炉的乐趣,享用红白鸳鸯锅之余,可以中途往清汤锅里添入特制咖哩或沙嗲锅底,浓郁香气是儿时最爱的经典港味,菜单里的鲜虾云吞、凤城水饺则是打边炉的必备配料。 香港人吃火锅并不复杂,只要有好的汤头和配料、新鲜的肉类海鲜,吃的顺序或方式其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相聚的当下,所以店里没有限时规定,三五好友围在一桌,想吃什么就下什么,快慢节奏自己控制,尽情吃也尽情聊,我想这就是火锅最大的魅力,所以即使疫情改变了人们大半生活,大家依然喜欢聚首在锅前。

(图:小日子)

香港私宅打边炉的招牌吃法一锅三吃,中途于清汤锅底加入特制咖哩酱,瞬间从干净浓郁的白汤转为醇香浓厚的咖哩汤,是波哥为难以抉择口味的客人做的贴心设计。 再吃一口汤里翻滚着的特色丸类,颇有香港街头的咖哩鱼蛋滋味。(图:小日子)

没有餐饮背景的我,一路从零摸索到现在成了许多餐厅的主人,说过程不辛苦是骗人的,但每当疲惫地走进店里,看到空气里弥漫着热气,每一桌的锅炉都在蒸腾翻滚,衬着人们热闹的闲话家常,那一刻总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心依然火热。

香港私宅打边炉
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二段174之1号2楼

文:刘亚涵
图:Jimmy Yang

※ 本文经小日子提供授权本网站刊登,未经授权许可请勿转载。※

相关标签
  • 小日子
  • 香港私宅打边炉
  • 打边炉
  • 火锅
  • 美食
  • 热门 Discover

    广告

    你可能会感兴趣 You may also like

    广告